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新华社 黄沙出绿电——我国第四大沙漠上的光伏治沙一线见闻

发布日期:2023-10-26   信息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铭禹  字号:[ ]

新华社兰州10月25日电(记者 王铭禹)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边缘,从市区向沙漠一路行进,路边的植被逐渐减少,车辆像一叶扁舟,驶入了黄色的沙海。

一片错落起伏的沙丘前,赫然伫立着整齐排列的光伏板,这里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一处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建设一线现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航拍

光伏治沙是指通过光伏板上太阳能发电,板下撒播沙生植物,达到既投产新能源,又治理沙漠的双重功效,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这个项目占地面积将近6500亩,项目建设者不仅要克服沙漠环境,冬季还要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冻土环境里完成每月1.52万根桩的任务。”项目技术负责人肖铧说。

项目建设方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在凉州区光伏治沙项目大胆尝试、科学探索,成立了植被协同固沙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科研项目团队,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团队合作,全力为光伏治沙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肖铧告诉记者,一排排2米多高的光伏电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当风沙流通过光伏板时,风速显著降低,风沙流的挟沙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时,在光伏方阵外围布设草方格沙障,按照2公斤/亩的标准撒播沙生植物,配合灌溉,形成外围防风固沙林、光伏场内固沙区的有效固沙形态。

光伏方阵外围布设的草方格沙障

“沙漠里极度缺水,光伏板下栽种植物难度很大。”肖铧感叹道,仅仅是植物类型的选择就费了很大一番功夫,既要考虑耗水量低、存活率高、固沙效果好,又要兼顾植物高度适宜,不能影响阳光对光伏板的照射。

科研团队经过场址区域类型及周边植被调查,并根据植物的适应性、耐旱性、造林难度、生态经济价值等,选定了灌、草结合的方式,采用沙米、沙蒿1:1混播的形式,对固沙区和造林区进行撒播,同时采用地埋式蓄水桶配合“水罐车+人工浇灌”的灌溉方法,保障植物前期存活率。


工人正在对施工区进行场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光伏组件已全部完成安装,光伏区外围布设草方格沙障并播撒草籽形成固沙区。从高空俯瞰,一排排光伏板在绵延不断的腾格里沙漠里熠熠发光;在地上细看,黄沙里已生出了丝丝绿芽。

“明年春天这些植被就能长大了。”肖铧说,植物的生长可大大提高地表抗风蚀能力,减少风流沙对光伏板基础的侵蚀和沙尘对光伏元件的危害,光伏板在遮阴、防风的同时,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能并且有集雨功能,能达到降温和补充土壤水分的效果。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今年底并网发电,建成投运后,年平均上网电量将达到4亿多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12.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15万吨。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甘肃省已成为西部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清洁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结合的效果日益显著。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2627平方公里和1045平方公里。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38615?d=134b371&channel=weixin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