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特别报道】以“芯”焕新

——叶巴滩水电站基础处理工区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25-05-21    信息来源:叶巴滩水电站   作者:朱茂强 徐博菲 刘忆   字号:[ ]

金沙江汹涌澎湃的江水,宛如一条游动于山间的巨龙,矗立于金沙江上游川藏交界处的叶巴滩水电站,正是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

随着一阵雀跃的欢呼——世界最长“芯”诞生在叶巴滩水电站!直径245毫米、长度38.10米的完整混凝土芯样被顺利取出,刷新世界纪录。

38.10米混凝土芯样

叶巴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最大坝高217米,是我国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项目团队历时39天,攻克钻孔易偏移、芯样易断裂等技术难题,成功取出大坝混凝土芯样。

精准和专业的背后,凝聚着七局基础处理人无数个日夜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固本强“基”,铸就“基”业,在高原大坝上焕发出新的七局力量。

智慧之“基”——赋能提质增效

“钻孔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拥有18年取芯操作经验的夏于祥说起“老本行”难掩骄傲。

在此次混凝土取芯任务中,夏于祥凭借敏锐的专业判断,主动提出钻头优化方案,为攻克混凝土配合比复杂等技术难点,每日往返施工现场十余次,系统分析材料参数,为这场大型“外科手术”精心定制出“手术工具”。

取芯现场

无论是钻取芯样,还是钻孔灌浆,这群大坝上的基础处理人,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优质高效的工作特点,在点多面广、工程规模大的基础处理施工领域,用智慧在大地之基镌刻下“能量密码”。

在叶巴滩水电站大坝基础处理施工中,结合叶巴滩高海拔施工管理要求,基础处理的王牌“杀手锏”——智能灌浆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系统由智能灌浆站和网络化管理系统组成,集现场智能施工+网络集中管理+移动监测为一体。相比单机智能控制与管理模式,设备、管理等各方面成效显著提升。”质量部主任熊文财说到智能灌浆滔滔不绝。

智能灌浆

“智能灌浆操作界面很简单!”熊文财在控制中心触摸屏上打开系统参数设置页面,点击了几个相应的操作按钮,“你看!浆液可以自动配制,还能自动调节压力,减少人为误差,就算有特殊异常情况也能快速反映,手机也能实时监控,灌浆质量、管理成效都大大提高!”

在已知边界线持续突破,在质量效率间找最优解。“秉持精研之道,开创技术新局,引领行业未来。”无论是夏于祥还是熊文财,他们从未停下向前探索的脚步。

安全之“基”——守牢生产红线

叶巴滩基础工区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生产工作的核心。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不安全不生产”不是一句口号,是刻进叶巴滩水电站建设者心底的“作战”信条。

“安全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容忍!”这是安全总监陈鹏飞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追究责任时先检讨自我,执行处罚时要一视同仁!”这是他一贯的工作原则。

“不找借口,只找方法。”基础工区执行隐患清零制度,发现一例解决一例处理一例,确保每项风险可防可控,每处隐患即查即改。

工区遵循“破窗”理论,实行领导班子夜班值班制,保证有生产就有安全监督指导,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转型,真正将隐患消除于萌芽阶段。

“项目建设七年以来,未出现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这是对工程建设安全守护的最强注解。

现场安全教育

血脉之“基”——赓续匠心精神

在叶巴滩水电站,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正书写着动人篇章,一段三螺旋式的技术基因正进行着代际接力。

基础工区总工程师朱茂强手持施工图纸,目光掠过正在现场对两个徒弟进行指导的工程部主任王新锋,他欣慰地笑着回忆起十六年前手把手传授王新锋灌浆技术的场景:“新锋每天揣着本子追着设备跑,跟在我屁股后面问个不停,如今也是能带徒弟的师父了!”

从签订师徒协议到定制成长手册,这位“新师父”认真记录着崔磊、文俊林等新生代技术员的成长轨迹。

“干工程不能耍假把式。”王新锋独创的“理论讲解+现场示范”“案例剖析+实战淬炼”的立体化带教模式,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技术基因在三代建设者的血脉中奔涌。

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徒弟崔磊,从东北辗转到四川,再长途跋涉抵达叶巴滩水电站,遥远的路途并未冲淡他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踏着师父们走过的路,青春的足迹一步步印刻于此。

崔磊在检查岩芯

在巍巍大坝之巅,在灌浆作业一线,他们的身影穿梭于钢筋丛林之间,他们用坚守践行着铮铮誓言,用行动续写着拳拳匠心。

从海拔最高双曲拱坝,到世界最长混凝土芯样,叶巴滩水电站基础工区以“芯”焕新,以“基”筑坝,在川藏高原谱写出生动的建设乐章!(责任编辑 郜永倩)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